在朝阳凯文
找到一盏灯,也找到一群人
在很多人的想象中,
转学是一段中断,
也是一种重新开始。
但对Shirley来说,
这更像是一场“重新安放”的旅程
——
在她从转入朝阳凯文的那一天起,
一切的不安与彷徨都悄然起了变化。
初到凯文:
从“插班生”到“归属者”
“刚来的时候,其实很慌乱。”Shirley回忆说。不是因为课程跟不上,而是面对一个全新的环境,她需要重新建立连接、信任、节奏。这种孤独感在她骨折那天尤为强烈:那天从医院回到宿舍,脸上还敷着冰袋,心里空落落的。
“我有些不知所措。”她说。但就在那一刻,一个熟悉的声音从走廊尽头传来——是住宿部的老师:“Shirley你回来啦?鼻子好点了吗?有需要随时找我,半夜都行!”那一声轻轻的问候,如定海神针,把她的情绪安抚下来。从那以后,她知道自己不是一个人——她“转”入的不仅是学校,还有一群愿意托举她成长的依靠。
被“看见”的学生:
爱,从来不是空洞的词
在朝阳凯文,“看见”一个学生,不仅看成绩和表现,更在乎他的情绪、梦想和困顿。
Shirley的班主任不仅是位出色的物理教师,更是她口中“像大家长一样”的存在。她关注学生的升学目标,也关心他们的日常情绪。当Shirley在大学选择上犹豫时,是老师牵起她的思路,帮助她理清方向,提供建议。每一次课后交流、每一次及时回应,都是在告诉她:你不孤单,有人一直在陪着你思考、决定、前进。
课上,班主任为同学拍摄实验照片
Shirley在朝阳凯文成长得很快,第一次策划公益活动给了她很大的信心。从活动策划,到演讲细节把控,老师和同学们都热情地给予支持,让一个“想尝试”的念头生根发芽。
母亲节的六份礼物:
一份“插班生”的深情回馈
在母亲节那天,Shirley送出了六份特别的礼物:加热眼罩、中药足浴包、暖贴……这些本应属于母亲的关怀,她郑重地送给了关爱她的女老师。
“她们不是我的亲人,却像母亲一样照顾着我们。”她在演讲中这样说。那些黑夜里的守护、节假日的陪伴、不动声色的体贴,如涓涓细流浸润了她的心。也正因为如此,她想用自己的方式,把这份爱回赠给给予她温暖的“凯文妈妈”们。
老师为同学讲解化学实验室器材的用法
老师指导同学操作实验设备
华丽转身“主人翁”
来到朝阳凯文后,Shirley尝试了许多过去从未触碰的领域:冰球、网球、演讲、社团策划、文学项目……支撑她不断迈出新步伐的,不仅是凯文丰富的资源,更是那一张张认真的脸、一双双愿意拉她一把的手。
她说:“我尝试去做我曾经不敢想的事情,而老师们的支持是我最大的底气、坚持与克服困难的动力。这一点一滴因爱而汇聚瞬间,爱汇聚的地方,我们称它为——家。”
Shirley的目标是在新学期创办一份朝阳凯文文学刊,记录校园的点滴。——不仅为自己成长,更愿成为点亮他人的那一盏灯。
Shirley从一个“插班生”,成长为一个能为校园带来温度的人。在她的故事里,朝阳凯文不只是“学术立校”,更是“以爱育人”。
在这里,一个人可以慢慢走稳;
一群人,可以互相托举;
在朝阳凯文,成长不仅仅靠努力,还有人文的土壤和无声的守望。而那,就是“家”的模样。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