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关于凯文
集团简介
凯文理念
管理团队
凯文荣誉
凯文生态
海淀凯文
朝阳凯文
凯文艺术
凯文体育
凯文睿信
职业教育
招生
海淀凯文
朝阳凯文
凯文艺术
凯文体育
凯文睿信
党建工作
支部建设
党员风采
投资者关系
基本信息
公司公告
定期报告
研究报告
联系方式
新闻与活动
加入凯文
工作在凯文
凯文故事
工作机会
       
位置 > 首页 > 新闻中心 >未分类 > 面向未来的教育 | 北京海淀凯文学校李永远校长:一位教育理想主义者的跋涉与塑造

面向未来的教育 | 北京海淀凯文学校李永远校长:一位教育理想主义者的跋涉与塑造

发布时间:2025-11-10 | 浏览次数:5 次浏览

编者按:
在这个常常以即时效益和功利结果为导向的时代,“理想主义”一词似乎带着些许不合时宜的天真与悲壮。然而,对于北京海淀凯文学校李永远校长而言,这却是他教育生涯最核心的注脚,一种源自内心深处的、不安于现状的创造性力量。他的理想主义,并非乌托邦式的空想,而是一种清醒的、坚定的行动哲学。

 

李永远著作《相互倒映的湖水:如何面对BANI时代的教育》

 

在学校的湖边,偶有一个身影静静伫立。这里是李永远校长偏爱的角落,也是他梳理教育思绪的精神栖息地。

 

带着“理想主义”的种子和“创造性破坏”的勇气,李校长在国际化教育的浪潮中走出了一条少有人走的路,也浇筑出一所“以善良为底色,以积极为配色” 的学校。

 

 

 

01

所谓理想主义

海淀凯文从愿景到行动的坚持

 

 

作为一名“坚定的理想主义者”,李校长的理想主义并非脱离现实的空想,而是以“创造性破坏” 思维,脚踏实地地去践行。

 

10月13日,瑞典皇家科学院宣布将2025年诺贝尔经济学奖授予Joel Mokyr、Philippe Aghion与Peter Howitt三位学者,以表彰他们基于 “创造性破坏” 理论,对创新驱动型经济增长机制做出的系统性阐释与突破性贡献。

 

随着奖项的颁布,这一“小众”经济学理论也得以走进大众视野,让更多人读懂这一理论的核心逻辑:让“破坏”成为“创造”的前置铺垫,以打破僵化模式构建更具价值的新体系。这恰恰契合了李校长作为教育理想主义者的行动哲学。

 

2025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奖者

 

这条理想主义道路的选择,源于他青年时代的精神寻访。大学时,他在《随笔》杂志上读到《大学的社会责任》一文时产生了深刻共鸣。

 

“我记得那篇文章提出,大学应培养两种精英:第一类,是在国家和民族危难之际能够挺身而出,挽狂澜于既倒的人;第二类,是能够用自己的思想和行动,去改变其他人的思想和行动的人。”

 

这段话让他豁然开朗:这第二种,不正是老师、学者和教育工作者吗?

 

从那时起,他决心成为“能改变他人思想和行动”的教育者。从讲台的教师,到学校的管理者,李校长之后走出的每一步都围绕着教育这个圆心。

 

 

在课堂与课程之外,李校长将他的理想主义同样倾注于学校的组织肌理。

 

2019年,他主导推动了学校的“活力型”与“效率型”改革,打造一个真正能够激发每一位成员潜能的“赋能型”组织。学校的管理方式从传统的“行政领导力”向灵活的“项目制领导力”转变。他着力拆解阻碍创新的官僚主义、形式主义、宗派主义,系统性地克服组织运行中的“行政便利”惯性。

 

这与海淀凯文学校“守护教育本质”理念的深层呼应。健康的组织生态,才能滋养出真诚的教育现场,让教师的专业精神与学生的成长需求,成为学校运转的真正中心。

 

海淀凯文直播授课

 

2020年初,学校敏锐地预判到线下开学可能面临的困境,推行能够实现真实师生互动的线上直播课堂,并同步配套推出假期补课与周末加课等补充方案。

 

真正的课堂离不开教师的陪伴与学生的共在。只有在师生同在的场域中,才能激发讨论、促进分享,构建积极而富有生命力的学习氛围。

 

这不仅在特殊时期最大限度地保障了学生学习的连贯性与课堂体验,也让家长清晰看到学校对教学品质的执着坚持。

 

 

02

教育的核心价值

海淀凯文让二次塑造的过程落地生根

 

 

在谈及教育的核心价值时,李校长给出了自己的关键词——二次塑造。

 

“教育是二次塑造。先天的基因与童年环境构成了人生的第一次塑造。而教育赋予人们重塑性格、才华、品行乃至命运的机会,这是教育最珍贵的功能。”

 

“培养胸怀天下,有家国情怀、责任感和担当,会寻找并创造快乐的问题解决者”,这是北京海淀凯文学校的培养目标,以“有温度、无边界、个性化”的教育理念,让二次塑造的过程落地生根。

 

有温度:意味着校园的每一处都浸润着人文关怀,课堂不再是冰冷的知识灌输场;

 

无边界:打破空间与学科的局限,学习可以发生在教室、实验室、校园的角落,甚至延伸到更广阔的社会场景,内容也可跨越学科单元的束缚,让思维自由生长;

 

个性化:是教师对“无差异生命价值”的深刻认同,无论学生的天赋与短板在哪里,都值得被尊重,唯有如此,个性化培养才不会沦为空洞的口号。

 

 

在这样培养目标和理念下,海淀凯文的毕业生们也交出了一份优秀的答卷。

 

2024年:41名毕业生共收到239份全球知名院校的录取通知书;100%的学生获美国Top50大学录取;奖学金累计约1936万人民币。

 

2025年:60名毕业生共收到405份全球知名院校的录取通知书;96%的学生获美国Top50大学录取;奖学金累计约1331万人民币。

 

海淀凯文学校近两届毕业生部分申请结果

 

回看海淀凯文的第一届毕业生,就能感受如今这份成绩的来之不易。当时仅有8名11年级学生。

 

“这是我们的第一波种子,我们一定会尽最大努力,把他们作为海淀凯文第一届独立培养的毕业生做好。”

 

令人触动的是,为了支持其中一名极具物理天赋的学生冲击帝国理工学院,学校做出了一个在外人看来“不计成本”的决定:为这唯一一名学生,专门开设高难度的AP物理C课程。这“一个人的课堂”成了海淀凯文“个性化”教育理念的具象体现。

 

最终,这8名学生被纽约大学、帝国理工学院、罗切斯特大学等名校录取。时至今日,回想起第一封纽约大学录取通知送达的那个清晨,李校长仍激动不已。

 

海淀凯文学生亲手写给李校长的答谢卡片

 

这段经历让李校长意识到,再复杂的事也需要一个像针一样锋利的突破口,“抓升学”这件事就是一个突破口。

 

“以升学为抓手,带动课程建设、竞赛支持,每年一个台阶坚持下去,就能见到成效。”

 

之后,海淀凯文顶住竞争压力,在高手云集的北京海淀区,打响了国际化学校理科强校的名号。

 

学校的AP课程也日益丰富,从最初的以体育、艺术类竞赛为主,到如今在数学、物理、生物、化学、计算机等学科竞赛中全面开花,年年有突破。从升学这个突破口切入,逐步带动了课程体系、竞赛支持、学术氛围的全面革新。

 

海淀凯文学生参加2025世界青年论坛Hi World全球青少年创意年展,斩获多个奖项的第一名

 

教育的终极目的远不止于升学。成绩之外,学生人格的塑造更为重要。

 

在海淀凯文,每年的“开学第一课”都是李校长为学生量身定制的:

 

· 从2020年的“如何做一个坚定的理想主义者”,

· 到2021年的“善良是一种选择”奠定价值观底色;

· 从2022年以“家国情怀为水”引导格局,

· 到2023年用“小自我,大世界”教会学生调和个人与集体的关系;

· 再到2024年提出“用智慧和耐心缝合世界”,呼吁学生以理性和包容化解矛盾。

 

2024年开学第一课主题:“用智慧和耐心缝合世界”

 

不久前的开学典礼上,他以“世界并不完美,但我依然相信理想的太阳”为主题,鼓励每一位同学都能坚持信念,用切实的行动让世界因我而变好。

 

 

每一年的主题,都饱含学校对学生的期盼:在坚守正确价值观的同时,拥有直面现实的勇气、解决问题的智慧、长期发展的眼光,最终成长为有温度、有担当、能为世界注入积极力量之人。

 

 

03

双向奔赴的“负责任”

一位校长的担当,与一群学生的画像

 

 

若用一个词定义海淀凯文学生的模样,李校长给出了简洁而坚定的答案:负责任。

 

在他看来,真正的“负责”是既能勇敢地为自己寻找快乐,也能真诚地回应他人的期待。这个度很难把握,完全追求个人意志,他人无法与你相处;但过分束缚自己,人生又显得亏欠。

 

他希望海淀凯文的学生们可以找到这两者的平衡点,成长为能对自己和他人负责的、完整的“人”。而对这一期望的回响,可能就是2024年毕业典礼上那个令他猝不及防的一个鞠躬。

 

“去年,一位被UCL录取的学生在完成毕业典礼学位授予后,当着那么多人面给我鞠了一个躬,我当时愣了一下,然后也向他还礼。我始终希望他们能成为靠谱、鲜活、有责任感的人,至少有相当一部分能成为所在领域里的、富有建构性的积极力量。”

 

这一幕,至今让李校长难以忘怀。时代浪潮虽在更迭,80 年代、90 年代的学生和当下的年轻人固然有着诸多不同,但教育所能传递的核心力量从未改变。

 

在他看来,“负责任”不应止步于校园,更应延伸到对家国、对世界的责任中。

 

自2021年起,海淀凯文将“家国情怀”的培养融入课程实践,启动“淅川公益支教研学行”项目,组织高中生奔赴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核心水源地,开展公益支教与生态研学活动。

 

截至2025年,项目已坚持四年,累计数百名高中生在“饮水思源”的躬行实践中深化了对社会责任与家国使命的理解。

 

 

河南省南阳市淅川县作为丹江口水库所在地,是“一泓清水永续北上”的起点。在这里,海淀凯文学子通过实地水质检测、移民家访等实践,深刻理解水源保护的重大意义。

 

参与活动的学生曾感慨:每杯水的背后,是无数人的付出。我们真正懂得了何为“思源”。

 

在支教活动中,海淀凯文学生通过自主设计课程,为淅川县大石桥乡的孩子们带去英语、科创、艺术等特色课堂,并捐赠图书、文具等物资。2023年,学生更募集13万元善款,为当地小学修建水井,缓解师生饮水难题。

 

 

2025年,李校长前往非洲,向一所筹备中的孤儿院捐赠物资,用实际行动为学生示范“负责任”的深层内涵。

 

李校长与非洲孤儿院的孩子们

 

 

04

面向未来的教育旅程

拥有理性的边界,以及善良的底色

 

 

在坚守教育本质的责任之外,海淀凯文学校对”面向未来的教育”有着更为深远的思考。

 

如今,人工智能以前所未有的速度重塑世界。AI技术的发展固然令人惊叹,但教育的核心使命始终未变——培养具有理性和善良底色的未来公民。

 

“如果AI获取的是‘善’的信息,它就会把‘善’作为判断和决策标准;反之,也必然会把“恶”作为标准。此刻,我们更需要重温康德的名言:有两种东西,我对它们思考越是深入和持久,它们在我心中唤起的敬畏和惊叹就越是与日俱增,这就是头顶的星空和内心的道德。”

 

李校长认为,面向未来的教育应该把握两个关键维度:理性的边界和善良的底色。理性可以帮助我们在资本逐利的浪潮中守住智能边界。而善良,则是确保”智者不自取灭亡”的防线。

 

“回顾历次工业革命,技术改变了教育的内容和方式,但很多核心的东西并未被改变。我们应该让孩子勇敢地拥抱AI,让它更好地服务于他们的教育与成长,同时也要坚守那些不变的核心,并把它们清晰地传递给下一代。”

 

 

在这个变革加速的时代,海淀凯文选择了一条坚定的路径:我们向科技敞开怀抱,却始终以教育的本质为锚点。技术拓展了教育的边界,但教育的灵魂始终在于人的唤醒与精神的照亮。

 

因此,我们以理性引导技术,以人文驾驭创新,使科技真正服务于人的成长。无论时代如何激荡,教育的底色从未改变——它关乎智慧的启迪、心灵的润泽与生命的点亮,这一切,超越工具,直抵本质。

 

 

-END-

分享
Copyright:北京凯文德信教育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京ICP备2000996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