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从教近30年,马德玲校长始终坚信:教育是农业,不是工业。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种子,教育者要做的不过是“提供阳光雨露,清除杂草害虫,然后怀着敬畏之心静待一树花开”。在北京市朝阳区凯文学校这片沃土上,她正在构建一方让孩子“眼里有光”的成长土壤。在面向未来的教育旅程中,这种“静待花开”的智慧,或许正是这个浮躁时代最需要的教育定力。

马德玲女士
北京市朝阳区凯文学校校长
从站在讲台上的英语教师,到朝阳凯文学校的校长,马德玲校长用近30年的时间,完成了一场从”点亮一盏灯”到”守护一片星海”的教育求索。这段关于教育的长跑也让她愈发坚信:教育的本质不是塑造,而是唤醒。
带着这份深刻体悟,她将全部的教育思考与积淀,都倾注于朝阳凯文的办学实践中。如今的朝阳凯文,既坚守学术的严谨扎实,又给予学生自由探索的广阔空间;既深深扎根于中国文化土壤,又展现出开阔的国际视野。

“Maslow before Bloom — 先滋养,后绽放” ,马校长表示,这在朝阳凯文不仅是理念,更是行动的基石。
“Maslow before Bloom”源于人本主义心理学与教育学的融合,强调教育者须先关注学生的基本需求(如安全感、归属感、尊重),为其构建稳固的心理与情感基础,才能有效激发认知能力与高阶思维(如分析、评价、创造)的绽放。

为此,朝阳凯文构建了一个全方位支持学生成长的教育生态:
安全:在朝阳凯文的课堂,”错误”被视作宝贵的学习资源。只有卸下防备,思维的活力才能迸发。
共识:安全感需要全校师生和家长的共同营造。“先滋养,后绽放”已成为整个凯文社区的行动共识。
社区:朝阳凯文是 “羽翼下的温暖社区” ,让每一位学生都在全方位的关爱与呵护中成长。
首先,在马校长看来,内驱力至关重要。“现在的教育特别要关注学生的个性化特点,一定要找到孩子的内驱力。”
她认为,内驱力本质上是学生的热爱,学校要做的就是将这种热爱扩大化,让学生找到学习的乐趣、上学的乐趣。她特别强调“玩耍”的重要性,并引用波士顿学院教授彼得·格雷历时30年的研究结论——“Free to Learn(玩耍是最认真的学习)”。
在朝阳凯文,这并非一句空话。当学校提供一系列帮助去支持学生的兴趣爱好,学生会越来越专注,从而找到学习的乐趣,感受到在学校的乐趣。这个过程就是热爱驱动的学习。

马校长为小学部的孩子们读绘本
在“玩耍”中培养的思维习惯,是未来进行深度学术探究的基础。
学校从低龄段的课程设计中就加入了充满游戏化、探索性的元素。例如,在科学启蒙课上,老师会引导孩子们像科学家一样提出“Hypothesis”(假设),并通过简单的实验去验证。
对于高年级学生,这种“玩耍”则升华为具有深度和前瞻性的探索。以高级别竞赛为平台,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
当每个学生不再是一个模子,每个家庭有不同的需求,作为教育者是否能够找到每个人适合的道路和成长节奏?
事实证明,朝阳凯文做到了。“我们会做Action Plan(行动支持计划),联合相关老师、家长一起分析,帮孩子找到成长节奏。”
这种理念的落地,需要一套坚实的价值观作为支撑,马校长将其凝练为3点:看见每个孩子独特的价值;理解每个孩子行为背后的生命故事;为每一个孩子的幸福和坚韧奠基。

马校长和中学部学子一起深挖《Wonder 奇迹男孩》的共读感悟与启迪
她特别认同陶行知先生关于“教育是农业,不是工业”的理念,学生不是批量生产的产品,而是有着不同花期的花朵,我们需要帮学生找到自己的生长节奏。
她提出:“我们所要做的,不过是提供阳光雨露,清除杂草害虫,然后怀着敬畏之心,静待一树一树的花开”。“阳光雨露”,即是学校提供的丰富课程、良好的成长环境和细致的情感支持;而“杂草害虫”,则是违背成长规律的揠苗助长、超出边界的过度干预和忽视个体差异的功利化教育心态。
“凯文的孩子,不会是‘死读书’的模样。”
这句话正体现了马校长在今年朝阳凯文开学典礼上提出的“T型人才”培养理念:一竖,代表学术严谨与深度学习,是学生的学术基础培养;一横,象征跨学科协作和创新精神,是学生人生广度的拓展。二者交织,就是未来需要的复合型人才。

马校长在朝阳凯文“开学第一课”上介绍“T型人才”理念
马校长表示,朝阳凯文通过三大路径,确保学术根基稳固。
分层化、个性化教学体系:
学校的使命不是削峰填谷,而是致力于为不同学术水平的学生提供差异化支持,确保每个孩子都能在原有基础上实现最大发展。这一理念与“Thinking School尚思学园”的教育追求高度契合。
尚思学园以“思维培养”为核心,将深度思考置于教育中心,不仅关注学生“思考什么”,更注重教会他们“如何思考”。朝阳凯文通过系统引入反思、创新、批判性思维等多元思维方式,将思维技能培养融入5岁至12年级全学段的学习基础中。

中国根基与双语融合的深度实践:
朝阳凯文致力于打造浓厚的国际化校园氛围,让学生在多元文化的浸润中成长。在这一生态中,项目制学习成为学生构建知识体系的重要途径。
中学人文学科的学生可以自主设计研学项目,从选题到执行全程主导;小学生则可开展以”北京中轴线”为主题的跨学科探究,在实地调研中培养文化认同与全球视野。通过中外教师协作管理,朝阳凯文不仅在语言上营造双语环境,更在思维层面实现东西方教育理念的深度融合。
同时,通过升旗仪式、古诗词大赛等活动,让家国情怀在不同学段有不同的落地形态。

朝阳凯文学生为纪录片《山河为证》全球首映礼献唱
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
高级别学术竞赛与项目:
各类高级别竞赛已成为凯文学生展示创新成果的舞台。学生们自信地宣讲自己的研究成果,从脉冲强光装置到环保解决方案,展现出卓越的科研素养与国际沟通能力,以及将知识转化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马校长也特别提到近期学生赴巴黎参加iGEM比赛的例子。2025年10月31日,4位朝阳凯文高中生组成的团队在iGEM国际基因工程机器大赛中斩获全球银奖。作为合成生物学领域的顶级国际赛事,iGEM的权威性被全球顶尖学府广泛认可。

由科创、体育、艺术三大支柱特色课程构成的“超级课程体系”,为朝阳凯文学生拓宽人生广度提供了极大支持。
科创方面:
学校构建了从小学到高中的一体化科创体系,从小学低年级阶段的科创启蒙开始,到中学以高级别竞赛为平台,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
学校的科创研究中心负责人Edward教授正在带领10年级学生开展“提炼蜂毒蛋白质治疗癌症”等课题研究,为肿瘤治疗提供新的研究方向。在解决这类复杂问题的过程中,学生自然而然地融合多学科知识,建立起互联互通的知识体系,真正提升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Edward教授指导学生开展课题研究
而为了帮助学生应对人工智能、量子计算等前沿领域的挑战,学校不仅投入建设了STEAAME未来中心(STEM+艺术Art+人工智能AI+创新创业Entrepreneurship);聘请专家担任AI探索院院长,研发适龄的AI课程;更支持学生开展创新创业实践,为学生提供能够培养未来竞争力的创新土壤。

朝阳凯文学生就“AI商店”项目向校领导进行路演答辩
体育方面:
体育更是朝阳凯文的优势基因。学校拥有27个体育校队,覆盖冰球、足球、网球、游泳、击剑等项目,支持学生的专业发展。朝阳凯文拥有1800平米奥运会国际标准赛事级冰球场、国际赛事标准的游泳馆、网球场、击剑馆等多种专业级体育场馆,让学生在专业、安全的环境中开展多样化、专业化训练。
这份坚持和投入,也换来了学生们的亮眼成绩。
在11月初举行的2025 IYSC 青少年游泳挑战赛中,朝阳凯文游泳校队斩获3金、9银、4铜,并荣获U15以下组别团体总分第三。能在近百支参赛队伍中脱颖而出,含金量可见一斑,这不仅为学校竞技体育再添高光时刻,更展现了凯文学生非凡的实力与团队精神。

同时,学校将体育视为品格教育的重要一环。
每年组织的“风起少年时—朝阳凯文蓑羽鹤坚毅成长营”以及“大自然课程—千人蓑羽鹤勇气挑战赛”,都是希望将蓑羽鹤的精神内涵融入实践体验。“我们的体育不仅是锻炼身体,更是锤炼品格,我想告诉学生的是,要享受过程,学会坚持,懂得同伴互助的意义。”

马校长在朝阳凯文千人蓑羽鹤勇气挑战赛上发言
艺术方面:
朝阳凯文拥有K-12一体化的艺术教育体系,其核心并非普通兴趣课,而是精心设计的项目制课程。
小学阶段引入以梵高、莫奈等大师为主线的研究型艺术课程;高中阶段则开放珠宝设计、平面设计、建筑设计、表演艺术等专业方向,支持学生个性化发展。近年来,朝阳凯文毕业生成功进入罗德岛设计学院、伦敦艺术大学、伯克利音乐学院、约翰霍普金斯-皮博迪音乐学院等世界级艺术学府。

考入西北大学的Anncia同学获得朝阳凯文一等奖学金20万元
“超级课程体系”的成果是显而易见的。这种全面的培养模式在朝阳凯文结出了累累硕果。
他们可能是12年级毕业生Annica同学:
在她的成长路径中,学术始终是坚实的根基。她首先凭借卓越的学术成绩与对环境科学的深入研究,成功申请西北大学环境科学学院。但已经走上学术升学道路的她并没有停下脚步,而是选择不辜负自己对音乐的热爱。她又以意大利语、德语、法语三语的声乐作品,叩开西北大学音乐学院的大门,最终被西北大学环境科学与音乐学院双双录取。
他们也可能是12年级毕业生Xin同学:
在她身上,我们看到了从艺术滋养走向学术深度的成长路径。自幼精通钢琴、舞蹈、声乐等艺术门类的她,在朝阳凯文找到了艺术与学术的交叉点,她发现歌剧中写满了历史,创意表演也需要传播学方法论的支持。最终,她选择了UCL伦敦大学学院传播学专业抛来的橄榄枝,开启她学术和音乐剧艺术双向发展的学习旅程。
他们或许也会是9年级Eric同学的模样:
他以学术为基,全面绽放成长锋芒,不仅提前学习多门AP、A-level科目,8年级时便在托福与SAT考试中取得优异成绩。校园里,他不仅是网球队队长,更以架子鼓7级、钢琴7级的功底彰显艺术素养。更难能可贵的是,他今年主动为学校成功申办TEDx Kaiwen Academy Youth演讲项目,并致力于将其打造成持续赋能学生发声的平台,展现出卓越的学术能力与可贵的社区担当。

在马校长看来,这些成果归因于学校打破了传统学科与项目壁垒。“音乐项目的学生想上pre-AP的数学和物理,学校立即为其对接校内AP课程;IB项目的学生需要专业的美术课程,学校在校内全力支持,让学生参加校内艺术项目的专业课程。”
不仅如此,凯文毕业生在升学成绩上的表现更是节节攀升。
2024届:34位毕业生收获120封全球名校录取通知书,累计获得奖学金100万美元。
2025届:46位毕业生共收获259封全球名校录取通知书,累计获得奖学金504万美元。

“我们的孩子不是流水线上的产品,他们眼里有光,知道自己热爱什么,并且有能力去追求这份热爱。这就是我们想要的教育成果。”
T型人才理念已超越概念层面,朝阳凯文成功构建了一个学术、科创、艺体与品格教育深度连接、相互滋养的生态系统。在这里,每个孩子都能在学术的深度和素养的广度之间,找到自己的成长轨迹。
在人工智能飞速发展的今天,朝阳凯文对未来教育有着清醒的认知和前瞻性的布局。马校长坚信,时代在变,技术在变,但教育的本质始终是对“人”的关怀——这也是她为教师、家长、学生乃至自己设定的共同未来。
面对未来,马校长为教师群体描绘了新的角色画像:教师是学习生态的”造氧者”。在她看来,一位卓越的凯文教师,应具备三大核心特质与一个终极目标。
教师共情:读懂孩子行为背后的需求,具备”先处理心情,再处理事情”的智慧。
教师工匠精神:对教学设计精益求精,像打磨艺术品一样雕琢每一堂课,为学生提供高质量的学习体验。
教师影响力:超越知识的传递,通过人格魅力与专业素养,成为学生成长路上的精神榜样。
而这三者的融合,最终旨在培养凯文的 “智慧型教师” 。

马校长认为:“所谓智慧型教师,既不是放任的’保姆’,也不是冷酷的’严师’,是’严格要求的教师’与’支持型教师’的完美统一。唯有严格,不负支持;唯有支持,可达严格,这是我们凯文教师的师者智慧。”
02.
优质的教育离不开学校与家庭的同频发力。学校通过“从对立到对话”系列主题工作坊,与家长共同探讨“马斯洛需求”、“在家如何提问以激发思考”等紧扣孩子成长关键阶段、贴合教育实际场景的话题。
家长与教师站在同一视角理解孩子,通过统一的教育语境与行动准则,成为支持孩子成长的“最佳合伙人”,携手为孩子的活力成长、全面发展保驾护航。

主题工作坊
03.
在10年、20年后充满未知的世界,教育会是什么样子?对此,马校长在心中有着清晰的图景,那就是朝阳凯文学子们“眼里有光”的模样。“有一位探校的家长说,我发现你们学生的一个特点,每个孩子都带着笑,眼里有光,特别希望自己的孩子也能是这个状态。”
马校长认为,这束光其实就是内在驱动力,意味着学生内心充满好奇与力量,未来才有动力去挑战未知。对于未来,她充满信心,凯文的蓑羽鹤精神品格——自由、勇气、高度;以及朝阳凯文的CKWA+核心素养,一定会使毕业生们成长为具有家国情怀、国际竞争力的创新型人才。

走在朝阳凯文的校园里,孩子眼里的光芒,不仅源于优质的教育资源,更来自被真正的“看见”和“唤醒”。
就像马校长在采访最后所说的:“让每个与朝阳凯文相遇的人,都能成为更好的自己。”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