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艺术教育作为凯文教育的三大特色素质教育之一,在凯文学校焕发着强大的生命力。其中,将音乐、舞蹈、戏剧和舞台美术融为一体的音乐剧,因其艺术性、文学性、趣味性和创造性,一直以来,是凯文学校艺术教育的一个重要载体和表现形式。一年一度的音乐大剧演出,更成为校园中令人翘首以盼的盛事。
当海淀凯文学校蓑羽鹤合唱团的天籁之音,遇上“用爱与责任改变孩子一生”的影史经典作品,将会碰撞出什么样的火花?今冬,海淀凯文学校与七幕人生合作推出的年度大戏——《放牛班的春天》,会带你揭晓答案。2024年1月2日,海淀凯文学校剧场见。
在这个冬天,北京海淀凯文学校×七幕少儿剧团联合排演,法国音乐剧《放牛班的春天》海淀凯文版,将与大家见面!
由七幕人生引进的伦敦西区原版音乐剧《玛蒂尔达》,从11月17日开始在北京二七剧场上演。这绝对是一部非同凡响、无论成人还是孩子都值得观看的伟大舞台剧。
音乐剧(Musical theater)是由喜歌剧及轻歌剧(或称“小歌剧”)演变而成的,早期称作“音乐喜剧”,后来简称为“音乐剧”,是19世纪末起源于英国的一种歌剧体裁,是由对白和歌唱相结合而演出的戏剧形式。
海淀凯文也开启了一次新的尝试,将一部被奉为经典的现象级音乐剧搬进校园。
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人心之动,物使之然也,感于物而动,故形于声,声相应,故生变。
一次尝试,爱上并着迷
这绝不仅是一场中文版权的首次引进演出,还是一次我们对音乐教育的再次探索和在海淀凯文原创记录的一次“音乐田野日记”。
几经斟酌,蓑羽鹤合唱团成为我们最合适的“实验样本”。
这群学生,经过一年多专业的合唱训练,大小比赛演出已经不在话下,但如何让他们再次突破成长,从“第一”变成“唯一”,成为合唱团老师和校长关心的共同议题。
于是,音乐剧,成为一种达成共识的尝试。
经典音乐剧《放牛班的春天》,成为我们的选择。
我们让孩子们认识、理解、感悟剧本内容,使之体会并成为里面的人物——这是音乐文学教育;
我们让孩子们用音符表达、合唱传递他们自己与剧本人物的共鸣——这是合唱训练课程;
我们让孩子们用舞蹈形体、服装道具、小组训练感受排练的辛苦和乐趣——这是艺术综合教育和团队协作教育。
于是,这堂课上,不仅有“声、台、行、表”,还有伴随孩子们内隐的身心成长。
慢慢地,开始有人带伤带病排练,开始有人自主结队训练,开始有人主动帮助同学,开始有人拒绝课间休息,开始有人给老师提出角色建议。
我们知道,他们已经爱上了这门课程,并为其着迷。
我们也从一开始对未知探索的尝试忐忑,变得越来越期待这场演出。
这大概就是音乐教育的魅力吧。
音乐教育,让平凡的我们开始发光吧
不是每个学生都可以成长为无所不能的“六边形战士”,在海淀凯文,我们鼓励“用差异代替差距”,用“所长让其发光”。每一门课程都是探索可能性的窗口,每一位老师都是可能改变学生人生的“魔法师”。
音乐,是让学生表达内在情感、寻找自我身份、实现个人成就的媒介。在海淀凯文,音乐课程以音乐审美为核心的基本理念,培养学生对音乐的感知与鉴赏能力,提升表演技巧,增强学生对音乐表现形式和情感内涵的把握,领会音乐要素在音乐表现中的作用。
海淀凯文倡导的老师职责,是通过了解学生的个体差异,采用针对性的教学方法,帮助学生发现和发展自己的音乐才能。与此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鼓励学生超越教科书的知识范围,以发展独立思考和审美能力。
各领域的教育都是相通的,智育、美育、德育从来不是单独的存在。我们希望通过音乐剧这种音乐艺术实践,增强学生音乐表演的自信心,发展个性与想象力,培养合作意识和创造意识,引导学生更自律、积极、主动地学习。
音乐剧,是一门综合的学科,除了声乐、台词、表演、舞蹈之外还涵盖了文学、历史、美学等多门学科。作为整合型艺术学科,将艺术资源进行整合开发,多元素的训练模式打开和搭建起学生多维的艺术空间感,培养学生的整合组织融通能力。在学习音乐剧的过程中使学生在多样化的整合创意思维里得到启示,真正理解艺术元素的融通特性,懂得如何自如地表达和创新性地发挥,并通过自身的生活沉淀与独特的视角寻求对艺术更深层次的理解。
马修的救赎,教育的底色
《放牛班的春天》明线主题是讨论教育方法与教育实质,剧中认为真正有效的教育方法是言传身教,而不是靠非人性的惩戒。教育的实质是启迪灵魂,正如马修用音乐启迪孩子们寻找人生的可能性。而暗线主题是自我价值的实现。也就是马修从孩子们身上获得救赎,重拾对音乐的热爱,与失败和解,眺望属于自己的路途。
无论是马修还是孩子们,在这场教育与被教育的相遇经历后,他们终将“成为他们自己”。
音乐是契机,也是让故事发展的纽带,而真正让奇迹发生的是教育者的温暖、善意、包容和相信。
“一棵树撼动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这是教育的初心和底色。
海淀凯文向来倡导的都是“全人教育”,而非“全面教育”。我们希望通过这场排演,让教育技法回归教育本身。让教育者与被教育者,都“成为更好的自己”。
▲ 音乐老师 王蓓
十分开心这次能参与到我校与七幕人生合作中,将《放牛班的春天》这场大戏引入海淀凯文。作为与同学们朝夕相处的音乐老师,我认为《放牛班的春天》这部电影是十分贴合教育本身,是一个把教育者的理想和孩子的成长结合在一起的故事。这次参加表演的蓑羽鹤合唱团共有21名学生,分别是来自海淀凯文的四到六年级。在学生们从0到1的排练过程中,我见证了学生们对音乐剧从最初的不熟悉到现在的热爱与兴奋。舞台演出需要整个集体共同配合,孩子们的台词需要不间断的连接在一起,他们之间的能量也是相互传递的,这对于每位同学的交流和表现力都是一次突破。
▲ 音乐老师 陶思宇
和学生们一起排练《放牛班的春天》的过程,让我见证了学生巨大的变化。其实我们合唱团的同学们最初是不够自信的,因为他们觉得自己不具备表演音乐剧的能力。但在一次次排练和不断提升默契的紧密配合中,孩子们是能感受到散发在集体中的能量和感染力的。孩子们会发自内心的热爱这件事,并且会牺牲掉很多休息和玩耍的时间去练习。我能注意到他们是积极主动去练习,并且不需要老师的催促自发地形成群体练习的意识。同时,这次机会也让我对自己的职业有了更加丰满的理解和认识。教育本身应当是启迪灵魂,找到每个孩子的长处因材施教,不应放弃每一个孩子才是我们任重而道远的教育目标。
《放牛班的春天》故事回顾
《放牛班的春天》是一部2004年上映的法国电影,由克里斯托夫·巴拉蒂埃执导。故事发生在1949年的法国乡村,圣玛丽学校是一个位于农村偏远地区的寄宿学校,专门为有问题的男孩们提供教育。这所学校的严苛教学和严格纪律让学生们感到沮丧和束缚。新来的音乐教师克莱门特·马修(Clement Mathieu)被派到学校,他试图改变学生们的生活和教学环境。他发现学生们对音乐有着天生的天赋,于是决定组建一个合唱团。马修面临的挑战是巨大的,他必须克服学生们的抵触情绪、克服校长的反对,以及解决学生之间的冲突。然而,他用独特的教学方法和对学生的关怀,逐渐改变了学生们的态度,并激发了他们的音乐潜力。
【 12月10日前购票享早鸟价 】
-END-